“咚锵!咚锵!”10月4日上午,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——南风古灶旅游休闲街区龙窑广场上的锣鼓声震耳欲聋,醒狮腾跃翻转,金色狮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围观的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热闹场面。
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8天假期里,这座承载500年窑火的岭南陶文化圣地,以“漫游古灶”“添柴加薪”“南风醒狮”等特色活动,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触摸文化根脉、感受传统魅力。
游客们在南风古灶千年龙窑前欣赏非遗醒狮表演 景区 供图
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,曾以“世界保存最完好、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传统柴烧龙窑”,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。刚走进景区,“南风有好物”市集已人头攒动。龙窑广场、铁桶广场沿线,陶艺文创、剪纸手作、香云纱饰品等摊位错落排布,最热闹的当属“陶艺大师面对面”专区。72岁的省级陶艺非遗传承人李兴保正坐在拉坯机前,双手轻扶陶泥,随着机器转动,原本扁平的陶土渐渐隆起、收腰,变成一只线条流畅的陶瓶。“看好了,拉坯要顺着泥的性子来,力道太猛会裂,太轻又定不了型。”李兴保一边演示一边向围拢的游客讲解技巧,不时伸手纠正孩子们的姿势。
来自广州的7岁男孩小宇举着沾满陶泥的小手,眼神里满是期待。在李兴保的指导下,小宇踮着脚扶住拉坯机,虽然最终做出的杯子歪歪扭扭,但他仍小心翼翼地在底部刻上自己的名字。“这是我第一次做陶艺,原来泥巴也能变成这么好看的东西。”小宇举着作品跑向父母,声音里满是兴奋。小宇的妈妈陈女士笑着拍下照片:“本来只是带孩子来玩,没想到能遇到非遗大师亲授技艺,这种‘零距离’的传承体验,比课本上的知识更鲜活。”
沿着青石板路往龙窑方向走,“薪火传习营”的招牌格外醒目。这里设置了“龙窑故事会”“陶艺DIY课堂”“古法烧窑观摩”三大体验环节,每天分时段开展活动。10时,非遗讲师周婷正给20多位游客讲述龙窑的历史:“这座龙窑从明朝沿用至今,500年间窑火不断,靠的就是一代代陶艺人的坚守。以前烧窑全靠经验,现在我们既保留古法也融入现代技术,让老手艺能跟上新时代。”
听完讲解,游客们跟着周婷来到龙窑旁的观摩区。此时窑工们正将做好的陶坯小心翼翼地码进窑内,窑火在炉膛内跳动,映得每个人的脸庞通红。“原来烧窑要先预热、再升温,不同的陶坯需要不同的火候,太讲究了。”来自湖北的游客张先生拿出笔记本记录,“我是做文化研究的,这次特意来考察非遗传承,南风古灶把‘老技艺’变成‘活体验’,让游客能亲手参与、亲眼见证,这种传承方式值得学习。”
在十大非遗主题博物馆集群,游客们的脚步格外轻快。陶艺大师馆里的传世作品、油灯博物馆的百年藏品,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。“这次来南风古灶,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和孩子对传统陶艺感兴趣。”一位来自香港的游客感慨道,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技艺,这本身就让人感动。”
从陶土芬芳到丝竹悦耳,从大师授艺到亲子传承,从传统技艺到国潮新风,这个双节假期,南风古灶用一场场有温度、有深度的文化盛宴,让千年窑火在游客心中点亮新的光芒,也让岭南陶文化的“薪火”,在一次次触摸、体验与分享中,传递得更远、更久。